【编者按】“十三五”期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紧紧围绕“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发展战略,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服务学生全面成长;以文化技艺的传承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技术技能的创新发展,服务行业转型升级。五年来,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优势更加突出、综合实力逐步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基本实现“四个提升”“五个前列”规划目标。
值此“十三五”“十四五”交替之际,学校特推出“十三五”事业发展回顾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建设发展成就,以飨读者。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以服务换合作,以贡献谋发展”,围绕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加积极的开放合作、更加广泛的科研平台服务社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完善“公司+学院”的社会服务机制,成立智创开发团队(机电产品及VR开发)、纤维新材料及面料研发团队等10个校内科技创新团队;学校所有专业都至少有1个合作企业,实现了专业校企合作率100%;重点专业与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的契合度达75%,优势专业全面与地方支柱产业接轨。完善科研及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建立《学校科技与社会服务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申报、过程管理、验收的组织方式,鼓励师生投身科技与社会服务工作。
学校先后实现横纵向承接项目150项以上,每年获得技术服务性收入400万元以上,年均社会服务经费到账1000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20项以上,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得2018年“纺织之光”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据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我校学报《纺织科学与工程》复合影响因子为1.374,综合影响因子为1.197,两项数据均位居全国33家纺织科技期刊第1名。
2.科技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得到加强
学校以技术创新为载体,不断加强校企共赢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成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个、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科普基地2个、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建立全国高校唯一具有短纤及长丝试验生产线的创新平台,研发了聚苯硫醚等30多个纺丝品种,项目荣获环保部科技成果奖。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16个,企业投入设备总值超过4600万元,占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30%。整合优势学科和科研基础,重点打造“精品”科研创新团队,目前已培养和建成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科研团队10个。
3.园区产学研基地得到扩大
学校与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知名企业构建“政行园企校”合作共赢的产教融合模式。与邛崃市政府签署协议,打造“邛崃产教园区”。该园区将结合邛崃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与在邛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引入合作企业,开展技术培训,促进研究成果本地化转换。与柬埔寨万盛、云南宝山、四川芦山县、浙江横村镇、四川宜宾屏山县、成都彭州市、四川盐亭县签署校地合作协议,跨省、跨国与16个园区、开发区携手,开展冠名班培养、专业咨询服务、园区“十三五”规划拟定、纺织产品开发、非遗技能传承、新型纺织材料研发等合作;编制《四川芦山经济开发区纺织产业发展规划》,全程参与屏山纺织产业园区建设,带来纺纱产能50万锭的直接效益,对接企业200家,合作园区被评选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与柬埔寨万盛印染洗水环保工业园、宜宾丝丽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签署协议,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师资互派等合作。
4.社会服务、培训能力得到提升
学校以非遗技艺传承为重点,开展多项社会培训。入选文旅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单位,近三年学校开展“非遗”课程培训11项、480人次。面向色达、昭觉等6个贫困地区,开办藏绣、羌绣等传统技艺研修研习班、普及培训班,培训学员共计16500人天,在带动居家灵活就业、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助力地方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成立西南地区纺织园区技术经济发展研究等多个重点创新团队,新孵化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科普教育、四川省社科联非遗2个科普基地。社会服务及科研收入、社会培训人次数逐年增长;校中厂2018年产值达到4100余万元,建成全国高校唯一具有短纤及长丝试验生产线的创新平台,研发了聚苯硫醚等30多个纺丝品种,项目荣获环保部科技成果奖;获得新授权专利186项,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稳步增强。
5.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学校先后帮助色达、黑水、武胜等地脱贫攻坚,选派7位青年干部深入一线挂职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培养干部,在色达建立党项,组织专家上高原,开班“马背上的党校”。学校充分利用“9+3”“3+2”、对口单招等政策,创造定点扶贫地区学生入学深造,举办色达优秀小学生夏令营活动。在定点帮扶地区开展各项技术技能培训,开班非遗培训12期,帮助黑水等地挖掘、整理、开发本地特色农畜牧产品、旅游文化产品和手工艺品资源,联合当地政府和企业,连续3年举办“成都纺专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特色农副产品展销会”,每年为贫困地区商户带去直接收入10余万元,并帮助其优质特色农林产品入驻建行善融平台,向全国推广销售。
6.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得到深化
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建设国家级现代学徒制专业2个。建立央财支持实行基地6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与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共建“干茧公证检测国家级实验室”和“四川省家纺服装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18个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机构。建成首批中国纺织工程协会拟设科普教育基地。与京东联合建立京东物流学院,由学校、公司、政府三方合作共建成都纺专正保创业学院。建立双证书制度专业30个,校企合作企业达191家,覆盖全校100%的专业。牵头建设4个职业教育联盟,组建协同育人专家库,联盟建设成果入选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提供了“纺专模式”。
7.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
学校先后承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纺织科技研讨会、西南地区纺织产业升级对接会等全国性产业研讨会5场,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清华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和知名企业协会共话产业发展,在东南亚建立了2个技术开发、培训中心,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