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要不要搞研发,能不能搞好研发?在高职教育现代化体系构建的进程中,这一问题始终萦绕在一些人心中。作为全国“双高计划”、四川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高职教育在技术创新科研应用领域“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学校党委书记蔡玉波说:“我们不仅要努力搞科研,还要让科研成为学校服务社会、回馈祖国的成纺密码,让这块高职的‘短板’变成‘铁板’”。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搞科研不仅需要投入,更需要平台。成都纺专诞生于烽火硝烟的抗战时期,一针一线织出前线战士作战衣物的同时,也纺出了纺织服装职业教育和科技发展的经纬线。如今,学校不仅教学科研并举,在纺织服装这一传统的民生重点产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还凭借扎实的机械设计与智能制造“功底”,在区域军民融合发展中谱写着新篇章:学校在与华络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中,研发出可原位替代进口产品的无源微波器件,大幅降低军工研发成本,为20余家军工企事业单位提供定制,合作企业也被授予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谁说军民融合只能是顶尖大学的事,高水平高职院校也能当排头兵。”学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负责人杜碧华说。
从科研小打小闹到打破瓶颈,从“民生基础”到“军工前端”,是什么让成都纺专在军民融合发展中谱写出新的篇章?高职教育又是如何在军民融合中发挥力量的?通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从科研、人培和服务三方面入手,提出技术创新共享、人才培养共建、产学研用共融的“三共”机制,成都纺专用新思路、新体系、新渠道三个“新”字来回答了这一问题。
当其他学校绞尽脑汁把科研成果标榜成SCI、EI等时,成都纺专另辟蹊径,把解决产业中最核心的问题、最实际的难题作为科研方向。“我们国家的雷达、电子对抗和通讯那么强大,然而这些领域的一类重要器件—大功率无源微波器件却要依赖进口,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学校机械数字化设计创新团队负责人宋超这样说到。
从2015年开始,学校与华络通信开展科研合作,共同组建科研团队,集中力量攻克大功率无源微波器件的应用技术研究。2017-2019年,双方完成大功率超宽带合成器、大功率超宽带贴装电桥等器件的技术攻关,形成系列化、标注化的产品,产品性能已可以原位替代美国IPP的进口产品,部分指标超过了IPP公司同型号,产品的总成本也降低了60%-70%,为中物院、成都29所、中电54所等20多家军工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提供无源微波器件产品的中物院、成都29所、中电54所等20多家军工科研院所化设计开发,产品在国防军工科研院所的车载、舰载和机载军用雷达、军用电台和电子对抗机器上得到应用,实现进口产品的原位替代,为国防安全作出了贡献。
为打造良好的科研平台,学校把面向企业和行业的研发中心和真实的研发项目搬进校园,与华络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由企业投入价值100余万元的设备、设施,在产品机械结构设计、开发设计、信号检测、产品装调等方面与企业实现无缝衔接。
为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学校改革教师职称评定办法,教师参与产品研发、企业技术服务纳入评分范围,大大激发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研究团队成员彭静表示:“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做这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我想这就是科研的本质”。
新渠道·人才培养共建:让职教青年在“技能报国”中出彩
“国防科技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产业,不但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也需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智造学院院长罗纲说。成都纺专作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不仅培养“大国工匠”,也致力于培养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每年从相应专业中选拔出10余名学生,专门为其制定技术技能实践培养体系,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实践,聘请专门的技术专家、企业导师,采用跨界复合培养方式,以学生通用机械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背景,掌握通信领域知识和技能,培养生产调试专门技能人才。“除了技术技能的提升,参与联合研发中心的学生每月获得300元以上补贴,学生毕业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到华络通信的研发中心工作,让学生真正从职业岗位上找到角色认同。”企业导师薛发秋自豪地说,他已经带过三届“小学徒”了。
另一方面,学生与老师组建科研团队也不再是学院的“新鲜事”。彭静对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说:“我们的研发中心一直为你们敞开大门”。直接参与产品研发的过程,让学生对专业、行业有了深刻的价值认同感。“作为一名高职学生的我,完全没想到,我的机械专业知识还能在祖国的国防通讯领域有所作用,我感到非常自豪。”一位机械专业的“小学徒”高兴地说。近年来,该专业学生近30%的毕业设计、参赛作品、创业项目来自该研发中心。
这样,学校探索出“校企双向、技术双能、岗课双通、学研双融”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该校企共建项目先后诞生出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和省赛金奖、银奖、铜奖,以及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重点教改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2项、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1门。
宋超表示,“技能也能成才、技能也能报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办好职业类型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让每一位青年人生出彩的关键。”
新体系·产学研用共融:打造高水平跨界融合的服务体系
2017年,华络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军工质量标准的认证,2018年获得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20年获得成都市军民融合型企业称号。而7年前,它还只是年产值不到200万元的“小微企业”。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这就离不开成都纺专独具特色的跨界融合社会服务体系。
“躺在实验室里的成果不是真正的科研成果”,团队教师李晓娜、郭玲宏说。学校研制的科研成果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技术攻关学校给不了,这是导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两张皮”的主要原因。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就需要打造升级版的高职院校服务体系,成都纺专一直在努力。
学校抓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灵活、快捷、高效的特点,将与华络通信的合作重点放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开展“优势互补、产研并重”的跨界合作,学校教师团队主要负责机械结构的设计与试制,企业研发人员主要负责产品开发设计、信号的分析检测、产品的装调。
不仅如此,学校还搭建“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实现“校级—院级”两级联动,构建面向具体行业或产业的产学研综合平台,采用“企业工作室+教师流动站+创新创业项目”模式,不仅把研究中心建在了学院,还把企业请进了校园,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兼职、成果共享,研发成果不仅在国家某舰载武器装备中测试使用,也在民用车辆、无人机上大放光彩。
“现在,我在同一个学校里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是学校的教师、一个是企业的工程师。”华络通信的兼职教师邹云说。
目前,通过校企合作,双方正在着力实现“四个一”的目标:培育一批军民两用技术技能人才,研发转化一批军民两用技术,孵化一批军民融合创业项目,锻炼一批军民融合“双师”队伍。近年来,该项合作已累计为学校带来横向科研服务收入90余万元,研发专利20余项,获批四川省重点教研项目1项。
“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这才是高职院校高质量社会服务的体现”,学校科技处常务副处长魏玉君说。(王诗倩)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5-05
http://sc.china.com.cn/2022/difang/1339/0505/446945.html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2-05-05
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96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