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省接连召开川南、川北、成都片区高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推进会,围绕推进活动的经验做法、取得成效、问题不足和对策举措等展开交流。
去年9月,我省启动高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对标”,旨在让各高校全面客观对比各项办学指标数据,查找差距和短板,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竞进”,则是在“对标”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和办学基础,梳理出需要赶超的重点领域,科学设置发展体系和指标。
一年多来,我省扎实推动“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走深走实,加速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人才强校战略深入实施
人才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近两年,我省在高等教育上加大投入,其中,省级财政每年专门单列高校引才育才奖补资金2亿元,专项支持高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开展以来,各高校积极用好用活政策支持,人才引育取得显著成效。
成都理工大学创新推进“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建设,突出“人才储备”导向,创新实施“珠峰人才计划”,以“高精尖”为导向,进一步畅通人才引育绿色通道,围绕战略科学家和学科建设紧缺人才,建立需求清单,实行“一对一”专项对接,切实改变高层次人才偏少的问题。
四川轻化工大学出台《青年拔尖人才出国(境)支持计划实施方案》《鼓励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实施办法》等制度,鼓励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引进博士69名、高级职称教师11名,送培攻读博士学位青年教师103人。
宜宾学院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实行博士直接考核招聘和博士编制外聘用制度,提升校内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支持力度,近两年共外引内培博士194名。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泸州市人才新政,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0人,学校现有博士、博士后39人;副高和硕士以上教师在专任教师中占比达83%。
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开展以来,我省把学科建设摆到首要任务来抓,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深入推进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2021年,我省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05个,其中,农林类专业领域首次新增兽医博士,实现零的突破。
省内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各1所,通过率为100%,高于全国平均30个百分点。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与商学”“社会科学总论”“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有影响力学科行列。今年,该校新增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至此,该校共拥有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与上海财经大学并列财经类高校第一。
电子科技大学主干学科优势凸显,在主要国际学科评价体系中,学校电子信息等主流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在最新的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该校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排名世界第4和第2,均超过了5所对标高校。
西南科技大学将24个一级学科均明确1-2所对标高校。该校有3个学科入选 ESI前1%,学校 ESI学科相比于“对标竞进”前,国内排名上升378位,与标杆学校差距不断缩小。
人才培养成效不断凸显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我省高校斩获金奖15项,总成绩排西部第1位。这是我省高校人才培养成效不断凸显的体现之一。
2021年,我省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162个,总数达311个;12门本科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排全国第6位;11种高职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数排全国第6位。
西南财经大学入选国家首批“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该校探索“新财经+新工科”模式改革,与电子科技大学举办国内首个跨校联合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
成都理工大学构建了“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本—硕—博融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全国首个本科“行星科学英才班”,创新实行“导师制+书院制”培养模式。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构建起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建设培养条件、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五共”机制,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
科研能力水平有新提升
今年1月,科技部发文批准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建设的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建设的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至此,我省高校布局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同时,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正加速建立。
“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开展以来,我省高校的科研能力水平均有新提升。在科研经费上,2020年,全省高校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 .8万项,筹集科研经费116 .3亿元,同比增长6 .4%。在科研成果转化上,高校牵头搭建的研发、转移机构、转化服务等产学研合作平台达到352个,同比增长51 .1%;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718项,同比增长30 .6%。
四川轻化工大学科研经费增长迅速,预计2021年底到位经费将达2亿元,是2015年的10倍。
成都理工大学组建20个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在基础地质、油气地质、工程灾害地质等“大地学”领域打造优势特色。
科研水平提升的同时,我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学教研产城”一体化改革不断深化;立项建设17个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宜宾学院今年组建起300人的“博士专家服务团”,为宜宾三区七县派出常驻博士,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来源:
教育导报网 2021-12-21
http://www.scedumedia.com/web/news/item/1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