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响应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主动顺应传统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要求,聚焦输配电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主动进入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产业园区,联合输配电头部企业川开电气有限公司,共建输配电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围绕传统制造业智能电气化改造和输配电设备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研共创科研平台,为培养输配电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三方协同、双向考核”,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一是组建由成都市双流区主管工业的副区长、学校领导、企业董事长为组长,各方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形成政校企三方协同的领导机制,统筹管理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协同工作。
二是成立输配电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建立理事会、产业学院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将校企协作部门人员纳入产业学院进行管理,形成职责明确、决策科学、管理规范、权责统一、有效监督的产业学院运行机制。
三是建立校企“双任职、双目标、双考核”的双向绩效评价机制,产业学院中的校企人员实行交叉融合、相互到对方担任实职,按照各自实际职责,设定校企考核目标,最终绩效考核以校企双方合并结果为准,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二、“融通培养、双元共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输配电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施“标准共制、师资共培、平台共建、科研共担、人才共育”,对接职业能力需求、企业岗位标准、1+X证书和技能大赛标准,实施“岗课赛证”融通,创新形成“融通培养、双元共育”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学院引入国际智能制造职业资格证书,组建“川开菁英装备人才”学徒班,联合实施以“真实工作环境、真实岗位职责、真实项目实做、真实工作考核、真实就业机制”为内容,接轨国际、育训结合的“5R”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三、“1+1+N”多元共建,打造共享实训基地
一是以“1+1+N”建设模式打造实训基地。学校联合川开电气,引进法国施耐德等N个相关国际企业,聚焦输配电绿色能源管理系统和输配电系统的智能化、数字化等关键技术,将国际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先进技术资源融入实训基地建设,共建绿色能源管理与智能配电实训基地。
二是以校内外“共享工厂”方式打造实训基地。对接成渝地区输配电装备制造产业链需求,在校内建立集智能电气装备设计、装配、元件产线组装和光储充放微网于一体的“共享工厂”,面向企业共享技术应用和人才培训资源;在校外,依托川开电气,在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产业园区建立“共享工厂”、技术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等共享实训基地,在完成企业生产任务的同时,校企联合开展科研创新,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融入学生实践和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实现专业群“入园融链、研培相长”,提升了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
输配电装备制造产业学院成立以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携手企业、园区共同制定《理事会管理办法》等10余项制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形成双元主体办学的命运共同体,成为四川省第二批省级产业学院。依托产业学院,校企携手将先进技术与工艺转化为教学内容,共建1E级核电交直流配电等教学项目45个、智能微网运维等课程资源225个、岗位标准260个,共建国家级生产实训基地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企联办“川开电气创新实验”订单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教本科班,培养出荣登央视的石婷、“成都工匠”雷智平等360余名技术能手、管理骨干、业务行家和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共同制定智能输配电装备制造行业绿色低碳技术标准,共建智能输配电装备制造“绿色工厂”和“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共同研发“华龙一号”核级低压配电、智慧能源管理等核心技术,破解智能输配电装备制造的“卡脖子”难题,有效支撑了川渝地区智能电气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学习强国 2024-09-26
https://www.xuexi.cn/local/normalTemplate.html?itemId=636264147356395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