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双高计划”引领学校发展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发展,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优势龙头企业紧密合作,构建多元融合办学模式,打造命运共同体,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搭建服务共赢生态,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纺范式”。
入园融链
打造服务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市域产教联合体
学校发挥建校80余年来始终坚持服务纺织服装产业积累的办学优势,以助推四川纺织服装产业振兴、助力四川成为世界“功能性职业装”设计生产中心为己任,对接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于2016年、2017年分别对接雅安市芦山县、宜宾市屏山县,与当地政府部门共同研究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分别完成雅安市芦山县、宜宾市屏山县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的建设规划。学校积极整合省内外产业资源,为园区牵线搭桥,引进优质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在此基础上,学校与宜宾市屏山县政府部门、屏山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宜宾市屏山县职业中学及园区内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豪尔泰服饰有限公司等纺织服装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合作,“政、园、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共同组建集职业培训、生产实训、技术研发和中高职贯通培养于一体的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产教联合体,学校为宜宾市纺织服装产业培养本地产业人才千余名,助力屏山县建成“百亿”级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和西南规模较大的生物基纺织特色产业基地,有效推动地方传统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屏山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成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并正在向千亿级产业园区迈进。
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为支撑四川省西部科学城“一核四区”建设,学校瞄准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与双流航空港产业园紧密合作,并与园区内龙头企业川开集团共同组建西南地区智能输配电产业学院,“校、园、企”围绕零碳园区智能微网等技术,共建“共享工厂”和产业研发平台,合力打造服务国家智能输配电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省级高水平产教融合样板平台,三方共同申报的“智能输配电装备制造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已立项为四川省第二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
瞄新建院
打造支撑四川先进制造产业的“1+1+N”产教共同体
学校在保持服务地方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基础上,瞄准先进纤维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前端和新兴领域,以产业智能制造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为切入点,发挥专业群的人才优势,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引进国际和国内前沿技术,服务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具体做法是:一个专业群对接一个国际化优势企业,联合区域相关产业链上各优势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形成“1+1+N”产教合作共同体。产业学院内构建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建设培养条件、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五共”双主体运行机制。
按照此模式,学校已携手法国施耐德、瑞士乔治费舍尔、德国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区域龙头企业川开电气、丝丽雅集团、瑞雪精密机械等,共建包括四川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在内的6个产业学院,学校“中法施耐德”“中瑞GF”“中德SGAVE”等项目也成为国家教育部门产教融合育人项目。发挥产业学院资源整合优势组建的西南纺织服装职教联盟成为首批国家示范职教集团。
共建平台
打造多元共享的“产教研学用”科教融汇共同体
学校联合全国和地方行业协会与四川省相关产业的优势企业,围绕四川功能性工装产业,聚焦功能性纤维材料、面料及特种工装研发、中试及生产,共同打造“研学”“研产”“研用”三圈层技术技能平台。现已建成混合所有制、拥有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的纺织品检验检测中心、全国航空用特种纺织材料技术研究中心、全国工业设计分中心、四川省化学纤维行业协会纤维材料中试基地、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在建四川省“高性能特种纺织材料功能化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成都市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依托平台,学校已开始实现面向产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在职技术人员培训,有效帮助区域工装企业解决在产业升级和品牌打造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学校通过产教融合科研平台,成功复原三星堆出土丝织物11片,所开发的20余种型号器件已能成功原位替代进口产品。通过科研平台培养的学生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银奖两项、省级奖项50余项,培养了服务高端纺织服装产业和先进制造产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千余名。
贯通培养
打造“中高本”人才培养衔接共同体
学校近年来继续扩大与26所中职学校的招生衔接,探索和实践对口招生、单独招生、专业大类宽口径衔接等多种中高职衔接形式,积极吸纳中职生源。
自2013年起,学校在四川省教育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承担与本科院校和优势企业三方联合、协同培养技术技能型本科层次人才的改革试点工作,至今已联合3个本科院校、4个龙头企业,共同对服装工程、轻化工程等5个专业实施技术技能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试点改革,近3年共同培养439名本科毕业生。
同时,学校与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等中职学校合作,面向产业岗位需求,按照“中职强基础、高职重技能、本科提水平”的思路,建立“中高本”一体化专业体系,探索“3+3”“3+4”长学制职业教育贯通式人才培养。近些年,来自中职学校的1800余名学生已成长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中3名学生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成都工匠”等荣誉称号。
共育共培
打造“双师型”师资培训共同体
学校围绕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发展、非遗创新型传承人培养及产业数字发展三大领域所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与宜宾丝丽雅集团、华为、中软国际等知名企业及纺织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联合会、自动化协会等行业协会共建师资培训基地,打造政行校企共同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共同体,共同进行师资培训。现已在企业内建成多元主体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0余个;校内建成国家非遗传承人培训基地一个,并连续7年承接非遗传承人群培训项目;建成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3个;2022年成功立项计算机专业类国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教随产出
建立服务优势产业“走出去”的特色办学共同体
学校长期致力于以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为目标的国际化发展之路。2020年,在老挝琅南塔创建海外“嫘祖学院”,在老挝和孟加拉等国共建立4个海外实训基地,探索实践“中文+职业技能+文化”职业教育新模式,开办中文、技能和文化“三类课堂”,以“1+2”学制开展留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面向老挝输出国际专业教学标准4个,成为老挝琅南塔省教育部门实施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认可标准,并拓展至老挝乌多姆赛等省份和非洲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家。迄今,学校以中国职教模式为相关国家培养本地学生600余名,为埃塞俄比亚联合培养纺织类博士生两名,服务“走出去”企业10余家,有效提升了四川职业教育在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
逐梦新征程,激发新动力。学校将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宋超 王诗倩 江磊)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11日第12版
来源:http://app.jyb.cn/zgjybapp/szb_wap/detail.html?id=1681174595082_622494&newsPaper=%E4%B8%AD%E5%9B%BD%E6%95%99%E8%82%B2%E6%8A%A5